联系我们
你的位置:首页 > 竞技赛事

形意拳

2021/8/22 16:43:32      点击: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1]  。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2] 
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1]  。
形意拳的创始年代及其源流,众说纷纭,无确凿的史料可资佐证,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起源一:传说是达摩老祖所创。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高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而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高超的武僧,后人因慕其名而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另因有一诗人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一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6]  。
起源二: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在一本佚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日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证为“龙峰”)。生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生于明朝的万历年问,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问),为蒲东诸冯人氏(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今安徽省),无人不知其勇,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这一段拳谱的序言是写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由戴龙邦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书屋,从上述序言中及师传口授中都说到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但1982年黄新民为考证形意拳的起源,专程由安徽来山西永济县尊村做了一番调查,在他写的《形意拳起源考》一书中析:“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并且从岳飞生平分析其没有时间编纂此拳法 [6]  。
姬际可像
起源三: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据清朝雍正年拳谱《心意拳原委考》《拳论质疑序》中记述:姬龙凤家居均村,精于枪法,但他想到一旦手无兵刃时,遇有不测将难以自卫,于是参照枪法,创造了心意拳 [7]  。
据孙禄堂在《形意拳学》“自序”中所述:“余尝闻吾师云,形意拳创自达摩祖师,名为内径。至宋岳武穆王发明后,元明两代因无书籍几乎失传。当明末清初之际,有蒲东诸冯人姬公先生讳际可、字隆风,武艺高超,经历有年,适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数编,融会其精微奥妙,后传授曹继武先生。曹先生即康熙癸酉科武试联捷三元,供职陕西靖远总镇者是也。” [7] 

发展历史

形意拳五行拳口

劈 拳

两拳以抱口中去,前拳上钻如眉齐;

后拳随跟紧相连,两手抱肋如心齐;

气随身法落丹田,两手齐落后脚随;

四指分开虎口圆,前手高低与心齐;

后手只在肋下藏,手足鼻尖三对尖;

小指翻上如眉齐,劈拳打法向上钻;

脚手齐落舌尖顶,进步换式阴掌落。

钻 拳

前手阴掌向下扣,后手阳拳往上钻;

出拳高钻如眉齐,两肘抱心后脚起;

眼看前拳四梢停,钻拳换式身法动;

前脚先步后脚随,后手阴掌肘下藏;

落步总要三尖对,前手阳拳打鼻尖;

小指翻上肘护心,钻拳进步打鼻尖;

前掌扣腕往下横,进步掌翻打虎托。

崩 拳

崩拳出式三尖对,虎眼朝上如心齐;

后手阳拳肋下藏,前脚要顺后脚丁;

后脚稳要人字形,崩拳翻身望眉齐;

身站正直脚提起,脚起膝下横脚趾;

脚手齐落剪子股,前脚要横后脚顺;

崩拳打法舌尖顶,前手捋肘往上托;

进步出拳先打肋,后脚是连紧随跟。

炮 拳

两肘紧抱脚提起,两拳一紧要阳拳;

前手要横后手丁,两拳高只肚脐抱;

气就身法入丹田,脚手齐落三尖对;

拳打高只与心齐,前拳虎眼朝上顶;

后拳上钻眉上齐,虎眼朝下肘下垂;

炮拳打法脚提起,落步前拳往长钻;

拳脚齐落十字步,后脚是连紧随横。

横 拳

前手阳拳后手阴,后手只在肘下藏;

换式出手脚提起,身法一站气能通;

舌尖上卷气外发,横拳换式剪子股;

斜身要步脚手落,后手翻阳往外拨;

落步阳拳三尖对,鼻尖脚尖紧相连;

横拳打法后拳阴,前手阳拳肘护心;

左右开弓往外拨,脚手齐落舌尖卷。





形意拳实战秘诀

4.4分(超过78%的文档)  1714阅读  120下载  2010-11-04上传  4页  7KB  展开硬打硬进无遮拦,练形意的都知道这句话。自己练时好办,前面无遮无挡的,大可练得气势虎虎,进步如旋风,可是与人动手,还能客观得心应手吗? 从前转身与师兄弟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比划比划,嘿,硬打硬进,还真进不去!举手之前,双方都在警惕,好比军队的攻守,一方在战壕里弹上膛刀出鞘地等待,另一方大模大样地强攻,那不是找死嘛!那时我就吃了不少这样的亏。后来挨打多了,也学乖了,不再硬冲直撞,而是虚虚实实,得着机会才玩一把硬打硬进,别说,效果还真好!这时才明白:硬打硬进也不是一上来就傻冒饭店的往里冲,而是要有选择地硬打硬进!当然,如果你功夫跟尚云祥一样棒,你也可以硬冲;但如果你还不如尚前辈,那就省省吧,得机得势才进身,这时管你是硬打硬进还是巧打软进。占了先机才有发挥技术的余地!!!

形意拳技击的技术问题二:脚下的根

形意拳特别讲脚下的根,步到人飞,脚下无根哪行?这根怎么出来的?老话讲要站桩、行桩,就是站桩和打拳。其实不尽然,除了这两个要求外,还要多有实战对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否则还是死桩。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老拳师,他们不管是行拳还是动手实战,架子都是非常低的。架子低了,重心低了,稳固性自然大大增加,脚下的根也就有了。这种打斗方式与普通的散打不同,散打站位都较高。站位高,灵活性好,站位低,步法远没高位快,可是稳定。形意拳平时的站桩、打拳练就了三角形的稳定的人体站位形态,架子再低,更妙。至于运动不灵,这就是功夫了。平时下式子(就是低架子)打拳,习惯了这种形态,日久天长,动作一样能快、能灵,功夫也就出来了。等你低式子能与高式子一样灵活时,再去与高站位的人动手,大占便宜。形意的功夫出在腿上,下式子打拳也是很主要的一项。不独形意,其实好多传统武术都有这个要求。“杨公练拳,双膝铺地”,当然是下式、是低架了,所以杨露蝉能号杨无敌。

形意技击的实战问题一:敌进我进

闪既进

迎敌而上,可是脚下要走偏锋,闪到敌人的外门,这样对方没了目标,我却游刃有余。





2、进门破门

迎敌而上,横找竖、竖找横,接触的一瞬间打开敌人的大门。比如把对手的双手逼到外门,天下就是咱的了,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哈哈。这是竖找横地一种用法。

3、以短制长法

曲身而进,双方相对一冲时一下子就进到敌人怀里了,用我头肩肘膝等短拳去打。对方拳过了你身体,俗称在外门,打不着你,你人在他怀中,他腿也起不来,还是个被对挨打的局面。

4、以长制短法

还是迎进,却要发挥以长制短。比如上身后仰同时提膝前冲(不是提顶),对手拳离你面部一寸,就是打不着你,可是他却是中盘受重击,只有叫痛的份了。嘻嘻,在下惯用此招。

敌进我进对打斗者的要求较高,一要时机拿得准,让对手无法变招;二要自己变劲快,这样才能在短兵相接中占得上风;三要有胆量,敢于“敌进我进”!敌进我进还有一些其它窍门,如对身法的要求,对步法的要求。这些要有一定形意拳基础才使得出来,现在讲了也没用。

敌进我进,最根本的是:起步快、束展劲、身前领、腰螺旋,掌握了这四条,就是学会了这种方法。

形意技击的实战问题二:用身体打人

形意拳快攻直取,长于进身打人。可是进身后怎么打呢?是用身体打。 形意拳极少有抡着胳膊玩拳头的时候,多是借助于步法身法,在进身的过程中完成击打。身体到位了,拳也就打上了。所以它的发力很有意思,不凭胳膊粗,而仗身体动。以崩拳为例:如果这一拳只用胳膊的伸缩之力,那么打击力量就很有限,可是加上身体向前的前冲贯性就大大不同。朋友们可以做个实验:平端着胳膊不动,只是身体向前一冲去打沙袋;再比较一下原地不动,胳膊伸缩打沙袋,看看哪个力量大。而这不过是形意初入门的最简单的打击发力。所以形意拳实战的第一步功夫就是进身,要能进得去,不管你是走中门还是走偏门,进不去什么都免谈。而进身又有两种方法:一是破门、二是闪进。这些光说不行,都得在实践中一点点地摸索,得有人喂才行。不过话说回来,实战中对手不是师兄弟,形势又千变万化。遇见个功力比你高的,你就很难进得去!艺高一筹压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说说卷地风


形意的歌诀里有“去意好似卷地风”,什么是卷地风,各家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脚打,用脚踢对方的迎面骨;有的说是崩劲,脚到趟得对方起根;还有的说是步法发力,迅疾猛烈,有摧枯拉朽之势。这些说法都对,实在地说,卷地风应是上述所有看法的综合,它是踢、是趟、也是发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形意练的是五行劲力合一拳,三回九转是一势,一动之中,诸般妙用都含在里面了,要不然只凭五行十二形几个有限的动作,怎么跟人家套路繁多的少林拳比?一个崩拳打遍天下,这一拳里的内涵又何其丰富!绝不会是一个直拳那么简单。所以卷地风这一势也一样。卷地风只要有了劲意,腿一起,真是遇佛踢佛、遇鬼踢鬼,铁锁巨石也阻不住这一去之势。实际中做不到这么神,但一定要有这股劲意。脚出去,碰着敌腿就是踢,擦着敌腿就是趟,什么也没碰着,那就是整体发力的一部分。练这种卷地风的劲意,尚派有个“趟步”的功法,很好,很出功夫。大家可参考一下。它讲“生趟硬撅”,练久了,自然出卷地风的劲意。


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形意拳讲前手打人后手用力,如以前手崩拳击敌,出前手的同时后手一定要用力回拉,这样前手才有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身体形成整体一致,两手形成力矩,形成腰的扭转。腰部的螺旋就在这一打一拉中体现出来了。不过说是这么说,真做并不是两手用力拉,而是用腰转带动手。腰才是发力的主体。一打一拉一定要同时!初学者注意这个口诀,会加快进境的。拳到妙处,唯法自然。 全身都要得劲儿,全身都要通顺,不僵不滞。练什么拳种都就是这个要求。

如何读拳谱

古人留下的拳谱很少有详细的动作要领描述,反而是比喻多。这在形意拳心意拳太极拳等内家拳里更明显。今人读古拳谱就要去领会,由比喻的喻体想回到本体,琢磨那种境界。这是读古拳谱的要点。如形意拳说“去意好似拳地风”,核心突出一个“疾”字。要是只从形式上理解,旋转着身子往前去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读古拳谱要细读,这个细,体现在对言辞真义的理解上,而不是一词一字的考证研究。从前万维网上曾有不少人执着于拳谱里一言一语的研究,转身以为这条路似乎并不可行,这样理解,只怕真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了。”

明劲、暗劲、化劲

心意讲重劲、轻劲、灵劲,形意讲明劲、暗劲、化劲。明劲和暗劲是各有炼法,唯独化劲是结果。明劲以雄浑之力打出来,七拳都要练到。然后丹田力成,丹田是练功的结果,不是方法。丹田功成的感觉是“倏然而至”,首先是身如敷物的感觉,周身象裹了一层东西,体内象汽车轮胎,嘣嘣的周身往外涨。这时候练拳和没有丹田气时的感觉大不一样。然后进入暗劲阶段,暗劲阶段要经络气和浑圆气同步修习,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把劲路练通,升降、开合、缩涨都要练到。这个阶段筋骨和内脏都发生变化,松沉是最明显的感觉,来回劲开始越来越足,时而体内像有一个人,时而体外像有一个很软的蛋壳,骨骼的”节”的感觉越来越明显。暗劲顺了,清灵了,化劲自然会感觉到。化劲是结果和丹田一样,功到自然成,一下就能感觉到。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化劲在脚。体内劲路通了之后,感觉未用脚脚已经起作用了,未用腿腿已经起作用了,未用腰胯腰胯已经起作用了.....1、对方劲力会瞬间被传递到地面,2、同时给对方以爆发攻击对手。化劲的妙处就在这里,1、2这不是两个动作,而是一个动作。因为这时候的身体已经空、透、通了。和太极拳很不一样的是,这种化劲不是运化和转化,腰转、腰拧之类的动作。主动进攻时劲力透过脚上来,从脚开始向上涨起来象膨胀起来的圆球随势而发。这种劲力很大,我文采很一般描写不出惊涛骇浪。以上只是自己的练功中的切身体会。灵劲,我想也可能是这种东西,它本身是一种一触即发的东西,不用思索。